1.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2)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3)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2.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特征。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3. 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补充的话术:
1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称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已形成了科技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生产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科学与技术相统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可分割的双向链条,科学在链条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4.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 科技的内在性质、外在使用、社会效用等方面偏离了人类的善良目的,偏离了人的本性、人的基本价值和社会规范,偏离了道德伦理下的生活方式的需求,科技反过来成为限制、反对人类的力量;同时科技异化还体现为,科技在人的理念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崇拜物,科技迷信就是科技异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

(1)**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我们应正确、辨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只要被应用,就总会同时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异化并非就是绝对地坏事。

(3)当然,**我们也应该想方设法地弱化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人类应做科学技术的主人,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自由、全面发展。

(4)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能使技术凌驾于人之上。

5. 人与自然的关系

5.1 人与自然在必然层面的“内在统一”

(1)自然界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制约。

(3)人作为自然界一切活动和关系的主体,能够自觉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并改造自然。

第(3)点的补充解释: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是人与自然形成对象性关系的必要环节。劳动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给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把自然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不断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

5.2 人与自然在实然层面的“对立冲突”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失衡。

(2)技术异化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补充解释:
资本家出于眼前的利益不加限制地滥用技术,它使人类主体以技术为主导的能力突然转变成一种使自然界力量无法比拟的巨大的“异化”力量,客观上形成了人对自然可以“为所欲为”的假象,突破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底线。
如果说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是技术异化的主观原因,那么技术的自然属性及资本主义制度则构成了技术异化的客观原因。尽管人类自始至终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人类根本无法完全掌握客观自然规律以及准确预知一些技术应用的后果,因而就造成了技术异化。

5.3 怎么做

(1)在思想观念方面。

一方面,自然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也绝不能脱离于自然而独立存在,因此,人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认识到自己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坚决反对那种关于人类和自然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另一方面,人改造自然的实践虽然具有强大的能动性,但它注定是受制于自然规律的,如果违背,必然会遭受自然的报复。所以,“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是要“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

(2)在社会生产方式方面。

唯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阻挠和破坏、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消费”,才能消除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两极对立,进而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不在于自然本身,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致,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之内得到有效解决,若想从根本上消除因制度问题引发的人与自然矛盾冲突问题,只能以消除制度问题本身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谈谈看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绝不能破坏自然、伤害自然,必须要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可承受的限度内,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不断做强做大做优绿色经济,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生产保护的“双赢”格局。

6. 正确把握技术“双刃剑”效用,坚持技术创新与风险防范相统一

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都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面特征和双重作用。科学新发现、技术新突破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尤其是资本趋利性主导下的不加节制的技术滥用会给人类带来风险甚至灾难

例如:上世纪被称作“万能杀虫剂”的DDT,被广泛应用于预防传染疾病和防止农林虫害,但数十年的实践证明,DDT不管是对于生态环境还是人体健康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势必会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的更大挑战

最大程度降低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使科技在发展的同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角度来说,要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加快推进负责任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创新协同和转化应用,助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我们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健全科学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